研究发现,幻想不仅能提升儿童的专注度,加快学习单词的速度,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还能让他们主动对比现实和幻想的区别,思考什么才是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在经典舞台剧《彼得潘》中,达林(Darling)家的孩子们和拒绝长大的男孩彼得(Peter)展开了一场奇幻的冒险之旅。在有魔力的梦幻岛上,他们遇见了仙女,和海盗搏斗,还寻得了宝藏。这个故事启发了好几代的孩子,他们一直玩着类似的童话游戏。这似乎表现出,只要沉浸在想象的梦幻岛中,人们就可以永葆青春。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很喜欢沉浸在这种迷失幻境中的感觉。但为什么孩子会投入这么多精力去幻想,却是行为科学家们几十年都没有解决的谜题。
20世纪初,心理学家认为想象活动是无足轻重的,虽然它们很有趣但没有实质性功能。
因此,他们认为儿童应当尽早把幻想抛之脑后,建立更成熟的思维方式。后来,这种观点发生了改变——幻想并非一无是处,相反,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孩子们玩耍时,会重现那些让他们感到恐惧或困惑的事情,从而试图去理解这些体验。通过在故事和游戏中重演这些场景,孩子们理解了他们周遭的世界和自己所处的位置。很多“自由游戏”(只提供基础平台,游戏的走向由玩家自己决定)的倡导者认为,松散而充满想象力的活动能让孩子们感到更快乐,更有创造力和社交能力。
1989年,美国得克萨斯州斯考特怀特诊所(Scott & White Clinic)的一项研究表明,参与过治疗游戏(例如,扮演医生、护士,或者为玩偶和宠物做家庭护理)的孩子,对医院的恐惧会明显降低。这不难理解,毕竟扮演医生的游戏能让孩子了解有关身体和健康的信息。但扮演小美人鱼或超级英雄的益处,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一些研究显示,这些异想天开的时刻也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心理学家发现,这些非现实的场景竟也能辅助学习。
随着证据越来越多,类似研究或许会影响早期教育的新方向,让更多的幻想成分纳入其中,这或许会给我们启示,让我们理解成人沉浸在虚拟世界中会有什么好处。
2013年,国际儿童发展研究年会上,弗吉尼亚大学的心理学家埃米莉·霍普金斯(Emily Hopkins)和安杰莉·利拉德(Angeline Lillard)报告了一项研究——他们一对一地给100个孩子朗读了不同类型的故事,每个故事的主角都遇到了一些困难。
例如,一个女孩需要把狗粮放在栅栏另一侧的碗里,但栅栏间隔太窄,手伸不过去。她想了一个办法,把报纸卷成纸筒,穿过了栅栏的间隙,再一点点把狗粮从纸筒中递过去。研究中,一些孩子在现实版的故事中听到了问题和解决方案,而另一些孩子则在幻想版故事中听到了问题和解决方案,不过这些解决方法可能违背物理定律,例如角色会飞或者能穿墙而过。在给孩子讲完故事后,我们布置了一个真实世界中的类似难题,让他们解决。比如,他们要把一些鹅卵石放到碗里去,但碗被放在了一个狭窄的木笼里。孩子们可以用不同的材料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可以用卷成纸筒的杂志,就像故事主人公一样。
最后发现,听了幻想故事的孩子能更好地借用故事中的方案解决现实问题。这些研究虽然表明幻想可以促进孩子学习,但还没有解释,为什么幻想的情景比现实情景更好地帮助孩子,让他们获取现实世界的知识。通过对婴儿的研究,我们找到了可能的解释机制。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心理学家艾梅·斯塔尔(Aimee Stahl)和莉莎·菲格森(Lisa Feigenson)发现:在儿童早期发展中,幻想可能已经开始起作用了。
2015年,他们测试了110名11个月大的婴儿在观看小舞台剧时的表现。在这个舞台上,有一颗球会从斜坡滚下。其中一半的婴儿会看到符合日常情景的事件:球从斜坡上滑下来,最终停在一堵墙的前面;另一半的婴儿则会看到球从斜坡上滑下,穿墙而过,停在了地上。
这种实验已经被广泛用于发展心理学研究,即使很小的婴儿也知道第一种是正常的,而第二种是反常的。
接下来实验者会向婴儿展示球的隐藏属性,当摇晃球的时候,会发出吱吱响的声音。随后研究者测试了婴儿对这一属性的记忆力:他们在摇晃球的时候,还摇晃了另一个新的物体,同时播放吱吱声。由于两个物体同时在动,很难判断出声音是由哪个物体发出的。
结果显示,看到过小球穿墙而过的婴儿会比看到小球正常落地的婴儿更仔细地观察球的表现。
换句话说,看过不可思议的现象后,婴儿会给吱吱作响的球更多注意力,也就是说他们习得了哪个玩具会吱吱叫。这和儿童从幻想故事中学习知识是一样的,都比现实故事学得更快。
在同一个实验中,斯塔尔和菲格森发现,婴儿会主动探索明显违背他们预期的现象。例如,看见玩具汽车浮在半空中时,他们会把它扔在地上,似乎是想测试一下重力到底还管不管用。
这些都表明,婴儿会格外注意违背常理的现象,也愿意学习相关的新信息。如果真是如此,幻想就能通过让孩子更好地集中注意力,辅助学习。
多年来,心理学家都认为游戏能够帮助儿童更好地“适应”现实世界。例如通过扮演医生的游戏,孩子们可以更好地学习有关身体和健康的信息。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幻想游戏也能够对学习产生巨大的影响。
婴儿对玩具表现出的特殊注意,也揭示了幻想在促进学习中表现出的第二个作用。新奇和超现实的场景会促使我们搞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
得克萨斯大学奥斯丁分校的克利斯蒂纳·勒加雷(CristineLegare在2010年做了一项测试。他们给80名学龄前儿童讲了一些有关特殊机械和物体的知识。之后的测试中,一些物体会按照刚才讲解的方式工作(例如负责“启动”的物体能让一个灯泡亮起来),而另一些物体则会反其道而行之(例如一个“无用”的物体反而能点亮灯泡)。
当实验者问在测试时发生了什么,孩子们会优先回答那些违反常规的结果。奇怪的情景似乎触发了他们内心探索真相获取知识的好奇心。换句话说,违反期待的场景能够促进学习。非现实的场景或许能帮助孩子们了解现实的各种可能性。
当然,仅凭这几项研究不足以否定此前的发现,相似性依然对学习有所助益,能够帮助信息迁移。学习场景和现实场景的相似性是能够促进学习的。
不过,有研究表明,幻想有时可能会起反作用。2014年,多伦多大学心理学家派特里夏·加内亚(Patricia Ganea)发现,听过拟人化的故事后,学龄前的儿童会对动物的心理状态存在不切实际的期待。尽管他们明白鸟儿和老鼠不会讲话,但是仍会把人类的一些特质投射到这些动物身上。
当故事或游戏中出现了异常情节时,孩子们会集中注意力。这不仅让过家家游戏变得更有趣,也能让孩子们从情境中学习。
然而,这些发现表明,我们对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还不够了解。在有些教育场景中,幻想可能会表现出特殊的优势。例如,物理学就非常依赖对现实世界极限的想象。儿童和婴儿都为物体能够克服重力的能力深深着迷。对于大一些的孩子来说,理解肉眼不可见的复杂情景时,想象力也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就像理解光速旅行一样。
研究发现,幻想不仅能提升儿童的专注度,加快学习单词的速度,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还能让他们主动对比现实和幻想的区别,思考什么才是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在经典舞台剧《彼得潘》中,达林(Darling)家的孩子们和拒绝长大的男孩彼得(Peter)展开了一场奇幻的冒险之旅。在有魔力的梦幻岛上,他们遇见了仙女,和海盗搏斗,还寻得了宝藏。这个故事启发了好几代的孩子,他们一直玩着类似的童话游戏。这似乎表现出,只要沉浸在想象的梦幻岛中,人们就可以永葆青春。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很喜欢沉浸在这种迷失幻境中的感觉。但为什么孩子会投入这么多精力去幻想,却是行为科学家们几十年都没有解决的谜题。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