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学府哈佛大学进行了一项有趣的研究,用将近80年时间,追踪268名于1930年代末至1940年代初在哈佛就读的学生往后生活和健康状况,期望找出能够令人健康和快乐地进入老年的因素。
是项名为Grant Study的研究于1938年由哈佛医学院开展,是该学院成人发展研究的其中一个项目,268 学生都是生理和心理健全的美藉白人男子(已故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也曾是研究对象之一)。将近80年下来,被研究的对象已扩大至这些学生的妻子和儿孙,研究范围也延伸至这些第二和第三代的童年经验,对他们成长后的健康的影响;主要研究员亦经历了更替。
温暖的关系
这项研究自1970年代以来一直与另一项名为Glueck Study的研究同时进行,Glueck Study的研究对象包括456名在波士顿内城区成长的11至16岁白人青少年,这些青少年的成长背景虽然没有上述哈佛学生般优越,却都是健康和没有犯罪记录的一群。
Glueck Study早于1940年代初开始,最初主要是研究青少年犯罪行为,至1970年代成为上述成人发展研究项目之一,而研究对象亦由该群青少年扩展至他们的妻儿。
几十年来,这些研究对象要不时就健康和生活状况接受问卷调查和访问,并同意披露健康状况的资料,近年更参与神经影像扫描和基因研究。他们所提供的资料俨如一个永远用不完的宝藏,源源不绝地为研究人员带来启发和新发现。
研究人员多年来不时公布的研究成果亦相当有趣,例如,当我们都以为智商和经济成就有着密切的关系时,研究结果则显示两者是没有明显关系的,社会地位和基因也不是带来可观经济成就的主因。
无可否认,对于内城区的青少年来说,教育程度的确能够影响他们早期的收入,但长远来说,到底什么因素才和经济成就有关呢?答案原来是「温暖的关系」!
不但如此,那些能够与人保持良好关系的人,身上好像多了一层防护机制,能够令他们在人生的逆境时得着保护,并且延迟精神和生理上的退化。而那些在50岁时拥有健康和稳定婚姻的人,较能步入愉快的晚年。研究人员更指出,良好的人际关系不在乎身边有多少朋友,而是在乎关系的素质。
这边厢,哈佛大学的经典研究,带来令人鼓舞的发现:尽管每个人的基因和出生条件都不是个人可以控制的,在漫长的人生岁月中,引领人走向一个愉快的晚年的因素,毕竟是可以控制的;原来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中,照顾好与别人的关系,跟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同样重要!
孤独容易致命
那边厢,来自美国、中国和日本的统计或研究数字,却揭示了令人扎心的现实。首先,根据美国退休人士协会的估计,45岁以上的国民中,有超过4,000万人罹患慢性孤独症。
日本过往长期关注「过劳死」的议题,近年却转而关注「孤独死」的问题,根据日本一个智库机构估计,日本每年有3万多宗孤独死的个案,而且孤独死不是老年人的专利,中年人士亦难幸免。
另一方面,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显示,中国每年有4万名70岁以上的长者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老人自杀率之高令人担忧。不论中外,孤独症就好像一种疫症般,正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追求快乐是人类的本能,不论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末,哈佛大学仍未开始录取女生的岁月,还是80年后的今天,当美国以至世界各地不少著名学府的女生数字逐渐超越男生时,人们仍然在问:有什么因素能够令人快乐?
今天,世界各地都有学者在研究快乐指数和寻找令人快乐的因素,所得出的结果大都指向一些物质以外的因素,尤其是关系的建立和维系。
-END-